Skip to main content

选专业时,长辈们给出的意见往往基于学某个专业是否“有用”,因为“有用”的专业更容易找工作,进而有个更好的前程,然而究竟学什么才算“有用”呢?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,与其随波逐流地妥协于大多数的观点,不如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不要作出让自己抱憾终身的选择。

接下来ezAce还会更加努力给大家带来考试干货、学霸技能、和备考经验的!快来点击标题下方的北美ezAce关注我,么么哒!

“都美国大学生了,这都不会有什么用?!”

From Stoooges三士渡

微信号:StooogesEducation

01

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,有一种问题经常在逢年过节或者亲友谈话时被抛出:

“你学这个有什么用?将来能干嘛?

“你做这个有什么用?能赚钱么?

“你读这些个书有什么用?有我过得好么?

听着很耳熟,对吧?曾经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我,就没有抵御住“学这个有什么用”的拷问,上大学的时候选了机械工程当专业。

够有用了吧?情况没这么简单。

大学的一个假期,我到一位长辈家里,长辈让我修坏掉的冰箱,我说我哪会修那个,长辈说都学工程了还不会修个冰箱么?

我说别说我不会了,学机电一体化的也不见得会啊。长辈说,都美国大学生了,这都不会有什么用嘛。

“都美国大学生了,这都不会有什么用?!”

02

关于“有什么用”的问题,曾经我无力反驳,因为我确实不能干嘛,更没赚到钱。但当我发现自己可以干点什么,并且也可以赚到钱的时候,人们总能举出其他例子来,说,你看,没用啊。

这让我不禁想到网上流传的“学计算机但是不会修电脑”、“学心理学但是不会读心术”这样的段子。我突然意识到哪怕一个人选择了自以为最实用的专业,或者从事了自以为最功利的工作,关于有用和没用的认知,并不取决于这个人本人,而是取决于提问者的世界观和知识水平。这种反思,确实要归功于过去提到过的,中华文化里的“对他人评头论足,以证实自我观点”的精神。

客观来说,DNA已经决定了,我们作为人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生存,并获得精神愉悦。所以显而易见的,饮食男女、社交互动,以及各种能获得认可的活动,所有这些有利于生存、并能够刺激多巴胺分泌进而使我们感到愉悦的,都可以被称作是有用的。

“都美国大学生了,这都不会有什么用?!”

但后来我逐渐反思到,由于人类和社会结构的复杂,对一样东西是否有用的判断,很多时候因人而异:衣食住行这样的生理需求,因为人所共有,所以对其之有用不会有什么争议;但位于马斯洛需求上层的许多行为和活动,是建立在高度细分的社会基础之上的,有用和无用,基本取决于这个基础是否存在。

比如我的姑爷爷会种菜,会养鸡,会盖窑洞,会砌花圃;我懂些英语,看得懂简单的工程图纸,还会基础的广告策划,偶尔也能写点东西,还有个大学文凭。

在上世纪60年代的陕北农村,我会的这些东西毫无用处,我姑爷爷属实比我强多了;但在2019年的上海,我会的这些乱七八糟,可能比我姑爷爷的本事稍微有用那么一点。有用和无用,着实离不开社会基础的前提。

这样的社会基础差异,很多时候不仅来自于时代差异,也有“境地”的原因。就像某个故事说的:一个教授在海上和水手吹嘘自己学富五车,说水手好多东西都不懂,人生真是褪色了一大半啊。后来船翻了,水手问教授会游泳么,教授说不会,水手一摊手,“那您的人生彻底没了。”

“都美国大学生了,这都不会有什么用?!”

03

身处不同境地的人,对一样东西是否有用,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。一个藤校毕业的投行咨询师,放他来刚通网的四线农村,八成是处处碰壁;而同一个村里的养猪大户兼屠夫,丢他去中东的清真寺厨房,基本也是两手一摊。这种情况出现得十分随机,确实也没法强求。

所以从长远来看,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。获取技能的能力,与技能本身的不同在于,前者不一定能立刻有用,但却能不断地让你发现有用的东西。

比如Steve Jobs在里德学院辍学后上了一堂文字艺术课,他学到衬线和无衬线字体、改变不同字母组合间的空间、是什么造就了优良的排版。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有希望在他当时的生命里被实际运用,但它是美丽的、微妙的、艺术的、科学无法描述的,以至于当十年后他在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,它依然引领着他,设计出第一个有美丽版面的个人计算机。

比如青年德克诺维斯基在练球时,他的德国篮球教练让他完成学业、上乐器课、读文学经典。等他进了NBA后,回到德国过暑假,他的教练又让他学着练击剑、劈叉、双手倒立走路、负重起跳。没有一样东西在当时算得上标准的篮球训练,但它们塑造着德克的柔韧性、平衡能力、体重适应和完善人格,更让他懂得如何学习。直到后来,在一次奇怪的训练中,德克被要求站在罚球线,用一只脚起跳投篮——他把它练成了后来天下无双的金鸡独立后仰。

我们有时判断有用无用,是看着眼前的鱼;有时候判断有用无用,是在预测自己能不能靠着捕鱼技术得到更多的鱼。于是这很容易导致我们在考虑是否有用时产生认知差异。

因为鱼的好处显而易见,而渔的优点就需要多琢磨一下,要发挥一点主观能动性,有时候还需要有渔具这样的物质基础。

“都美国大学生了,这都不会有什么用?!”

04

依靠一项技能获取过益处的人,得到的积极反馈越多(并不一定是来自于外部的),便越能从中获得乐趣,于是越相信该技能有用;没有依靠该技能获得过利益的人,自然越觉得该技能无用,并不相信此技能可以带来多少乐趣。

所以任何一个专业、行当、领域甚至爱好,在内行和外行眼里都有很大的认知差别。

我有一个朋友是耳机发烧友,是混迹各大论坛贴吧,收藏、倒卖各种珍贵耳机、功放甚至元器件,自己没事戴个大耳罩把音量开到极大可以自我陶醉半天的那种。他就很难跟他的亲友们解释听耳机和收藏耳机的行为,又无法公开发表“我听的是人生”和“你们懂个P”这样的违逆言论,只好听着大家念叨“这耳机肯定很值钱吧”、“当二道贩子赚不少吧”,然后频频点头附和。

因为设备带来的乐趣和音乐带来的美好,双方的认知实在差别太大,他深知难以解释得清,精神上的东西,也不是每个人都领会的了,于是只得附和“耳机很值钱”这种众所周知的好处了。

“都美国大学生了,这都不会有什么用?!”

反过来想,作为提问者,我们在问出“这个有什么用”的问题时,并不是想得到“有用”的答案并争相效仿,也不是想得到“无用”的回答并嗤之以鼻,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只是为了满足自身,用一个回答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罢了。

但如果因为自己的既有观点没有得到满意的证明,就鄙视事物本身的意义,便是大大的不对了。

王小波在《智慧与国学》里是这么吐槽的:

我认为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,在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,在人对自然了解的背后,是人类了解现在、过去与未来的万丈雄心。按老派人士的说法,它该叫做“之用之用之用之用”,是末节的末节。一个人假如这样看待人类最高尚的品行,何止是可耻,简直是可杀。

而作为回答者,当被问到“学这个有什么用”、“干这个有什么用”时,当你自知是乐趣使然,外人却无法领会时,哪怕解释不清,大可心安理得好了:

“大概是因为这事儿很挣钱吧?

“对对对!

“学数学有什么用,很多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。

“我知道没用啊。

因为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和淘汰,社会结构的统一和细化,对“有用”的认知差异的增长和消除,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,个人并不能左右。哄罢提问者,继续走自己的路吧,记得我们的DNA里就写着两件事:

吃不饱饿的——满足生理需求;

吃饱了撑的——满足精神需求。


From Stoooges三士渡

传播人性化教育,坚持一对一定制化服务

数百位美帝顶尖导师带你走过迷茫申请季

更多干货好文 尽在三士渡

长按识别点关注,留学申请不迷路

本文系授权发布, From Stoooges三士渡,微信号:StooogesEducation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ezAce诚意推荐。

推荐阅读

回复[太拼]查看:美帝的熊孩子你们这么拼,中国的出国党还能混吗 ?

回复[110]查看:托福上110 分的英语水平是怎样的?在国外能正常生活吗?

回复[书库]查看:适合出国党的19个在线英文书库, 从此阅读就是分分钟的事

还没有关注北美ezAce?搜索微信号gpamaster长按并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即可1秒变身学霸!

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/ Read More也可以关注北美ezAce,领取各种考试福利哦!

admin

Author admin

More posts by admin